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莫阳站主体结构封顶
苏州讯(张鼎 王圣元)7月27日,随着最后一块顶板完成浇筑,中铁十二局二公司承建的苏州轨道交通4号线延伸线一标二工区莫阳站主体结构顺利封顶,为后续盾构区间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设者庆祝莫阳站封顶(王圣元 摄)
莫阳站位于苏州市相城区南天成路与御窖路交叉口,与在建的苏州轨道交通7号线莫阳站换乘衔接,为地下两层双跨(局部三跨)混凝土框架箱形结构岛式车站,长385.5米、标准段宽度21.2米,采用明挖顺作法(局部盖挖顺作法)施工。车站基坑中部横穿莫阳河,施工中需临时阻断河道,存在地下连续墙渗漏、坑底涌水涌砂等风险,且周边市政道路和地下管线密集,交通疏解、管线迁改过程中需要在基坑上方设置多处交通疏解盖板,对基坑的稳定性与施工安全要求极高。
施工过程中,项目部采用“超声波检测墙体垂直度”工艺确保施工精度,防止地下连续墙出现渗漏风险;提前布设轻型井点降水系统,严格遵循“分层分段开挖”原则施工,应对坑底涌水涌砂风险;运用BIM技术对地下管线进行三维建模定位,以保护周边管线;强化技术管理、优化施工方案与工序,保证了车站施工任务安全顺利完成。
上场以来,项目部始终将标准化管理工作置于核心位置,以系统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思路为指引,全面推进施工现场标准化管控。引入智能洗车机,借助高压水循环系统,对渣土车车身、轮胎进行全方位冲洗,减少扬尘污染;打造物联网仓储中心,施工班组可在移动端便捷完成建材、机具、劳保用品的申领及审批流程,大幅提高了物资周转效率;考虑到苏州地区夏季多雨的气候特点,为降低天气对施工进度的影响,在施工现场配置移动式防护雨棚,可根据作业面的实际需求灵活移动定位,确保在雨天也能正常开展基坑支护、钢筋绑扎等关键工序作业,最大限度避免进度受天气干扰。得益于在标准化管理方面的良好实践,项目部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认可,多次承办大型观摩交流会,在为同行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的同时,打造了展示企业管理水平和品牌形象的重要窗口。
项目部全面推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管理,积极探索智能化安全管理模式。明确网格员隐患排查及整改流程,构建覆盖全作业面的安全管理网络;严格落实网格员跟班作业与巡查制度,现场拍照实时反馈隐患至工作群;工区负责人依据“五定”原则推进整改闭合,网格员同步督促,形成“发现—反馈—整改—监督”的闭环管理,确保隐患及时消除;建立常态化培训体系,每月组织涵盖安全管理理论、现场实操技能等内容的全员集中培训,持续提升强化网格员专业素质与能力。
秉持“质量为先、匠心筑造”理念,项目部构建覆盖质量分析、过程改进、技术创新的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制定《工序质量管控卡》明确工艺参数、验收标准及责任人员,实现工序质量“一卡溯源”;编制《混凝土浇筑施工质量交底手册》《模板工程标准化操作指南》,针对混凝土配比控制、模板拼接精度等易疏漏环节制定可视化操作规范,配套二维码技术实现施工要点动态查询;强化“自检、互检、专检”的“三检制”机制,在作业人员自检,班组互检,质检员专检基础上,联合监理单位开展关键工序联合验收;建立质量追溯管理系统,将原材料检验、施工日志、检测报告等资料纳入区块链存证,形成可追溯的质量责任链条;建立“质量红黑榜”考核机制,将班组质量绩效与奖惩挂钩,营造“人人重视质量、全员管控质量”的良好氛围。
依托“李宏飞职工科技创新工作室”,项目部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与施工生产深度融合。鼓励技术骨干以“小发明、小创造”攻克施工难题,结合施工进度制定年度创新计划,推动科技创新与施工安全、工程质量、进度把控深度融合;推动“物联网”与“互联网”技术融合,构建高水准“BIM应用+智慧工地”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能力;运用AI算法实时分析监控画面,自动识别未佩戴安全帽、违规跨越警戒线等违规行为,同步触发语音警示并精准记录违规人员信息,提升安全管理智能化水平;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集成项目管理、质量监控、人员定位等核心模块,实现对施工现场人、机、料、法、环、测等要素的全维度精准管控。
项目部以“两进三建四提升”为工作主线,锻造“齐心合力、幸福和谐”的施工班组,实现了个人技能有提升、团队战力有提升、幸福指数有提升、安质管控有提升。通过推进“党组织进班组、管理人员进班组”,深入掌握产业工人的困难与诉求;推行物业化管理模式,配套建设多样化便利设施,设立安全积分超市,产业工人凭安全积分可兑换日用品,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同步建成小商店、洗衣房、理发店等服务设施,有效满足产业工人的生活需求;严格落实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制度,依据实名制考勤数据发放工资,保障劳动报酬按时足额支付;公开兑现月度班组考评奖励,充分激发产业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团队整体效能。
项目部将以莫阳站封顶为契机,持续深化安全管理、质量管控与科技创新成果应用,稳步推进后续施工任务,全力保障工程建设高效推进,为苏州轨道交通网络完善、市民便捷出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