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渝蓉高铁武宜段正式启动联调联试
武汉讯(李晓晖)5月15日,中铁十二局参建的沪渝蓉高速铁路武汉至宜昌段(以下简称“沪渝蓉高铁武宜段”)正式启动联调联试,为全线在年内开通奠定了坚实基础。
检测车行驶在汉北河斜拉桥上(岑锦昌 摄)
中铁十二局承建的沪渝蓉高铁武宜段汉口至汉川东正线全长44.535公里,其中新建桥梁长度23.196公里,路基段长1.469公里,利用既有汉宜线19.887公里。管段内包含3座转体桥、1座斜拉桥以及1处钢桁梁顶推,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
为实现高品质履约,项目团队坚持“高起点开局、高效率推进、高质量建设”,起步即决战,“跑”出了建设加速度。他们坚持“一盘棋”管理理念,大临建设与现场施工“齐头并进”,多条线路同时开工、同步推进,现场昼夜两班倒、人歇机不停,机器以“饱和式”施工全力全速推进,要素供应链“后备力量”充足;同时上场伊始便收集梳理过程管控中的难题,研究解决方案,总结归纳出重点环节的管控要求,在保证当前生产效益的同时兼顾长远发展,理顺人员、设备工装、周转材料以及施工推进等情况,对生产资源作出精细化调整,做到各分部无差别沟通,确保项目经理部安排与各分部施组高度契合。
对“快”的追求孜孜不倦,在“高质量”“严要求”上项目建设团队也未曾松懈。在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新沟汉北河斜拉桥建设过程中,他们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内桥梁专家进行现场论证,持续优化支架搭建方案,采用“钢管柱+工字钢大横梁+321型贝雷梁+盘扣式满堂支架”系统进行施工,确保梁体不发生位移及沉降;通过工程三维动画超前模拟钻孔桩、钢栈桥、承台、支架、索塔、斜拉索以及桥梁主体等关键工序,为作业人员提供可视化的技术交底,使复杂结构简单化、复杂工序精准化;引入自动化监测系统,24小时自动监测支架受力状态、倾斜状况及变形情况,并将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超过预警值后立即自动报警,进一步提高了桥梁管理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在转体桥施工中,项目建设团队将原设计的悬臂浇筑法优化为分段支架现浇,大幅度缩短工期;采用BIM技术1:1建模还原施工现场,对桥梁转动、设备运行等内容进行动画模拟,实现技术交底可视化,作业人员沿可视化路径将虚拟逐步转化为现实;大力构建转体桥智能监控平台,运用黑科技“测量机器人”进行无线传输与数据解析,对转体过程的气象信息、梁体姿态、关键部位应力进行实时监测与预警,将转体精确至“毫米级”,保证了桥梁实现“零误差”精准对接。
无砟轨道施工中建设者采用CRTS双块式无砟轨道系统结构,并坚持“试验先行、样板引路”的施工理念,狠抓工序衔接,对底座板厚度、道床板顶面设置、轨枕间距、单元板间断缝宽度等数据进行精准测量,总结形成了成熟的无砟轨道施工工法和标准化工艺流程,确保了工程建设过程创优、一次成优。
沪渝蓉高铁武宜段汉口至汉川东项目自2023年5月上场以来,创造了10天建成中心试验室、20天完成首桩施工、60天启动邻近营业线施工、75天生产第一孔预制箱梁、170天第一孔现浇梁浇筑、180天第一孔箱梁架设、2024年完成产值超20亿元等施工纪录。截至目前,项目施工任务已全部完成,为确保线路如期开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行业内持续擦亮中铁十二局“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