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线智慧”到“地下巨龙”
——记二公司王海职工创新工作室与大盾构施工协同发展
深圳讯(郑金鑫 王海)在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地带,一条“地下巨龙”高效穿行于城市地下——中铁十二局二公司深江铁路3标项目大盾构施工正有序推进。面对地质条件复杂、安全风险高、施工难度大等诸多难题,王海职工创新工作室以技术创新为引擎,在降本增效、提质增效上不断下功夫,着力打造大盾构施工领域标杆。
2023年10月,王海创新工作室成为由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工会组建的大盾构专业创新工作室联盟成员单位。2024年12月,工作室被山西省总工会直属基层工会、中铁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会命名为“王海职工创新工作室”。
与地质“硬碰硬”,以创新“破难题”
深莞隧道(东段)1号盾构区间堪称“地质博物馆”——4566.4米的掘进里程,存在3段软硬不均段落、6条断裂带和15段破碎带,地质条件复杂,地表建筑物及管线众多,还要穿越京港澳高速公路、深惠城际铁路、深圳地铁5号线等22处高风险源;尤其是下穿京港澳高速段,隧道最小覆土埋深仅5.1米,转弯半径500米,转弯半径与开挖直径比值仅为38.9。
浅覆土、急转弯、刚始发三个不利因素叠加,在大直径盾构中极为罕见,施工风险极大。
面对挑战,创新工作室进行技术攻关,开展城市核心区超大直径“双模”盾构施工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通过技术创新攻克了超深矩形大盾构工作井、浅覆土小半径大直径盾构分体始发等技术难题,其中《“顺逆结合”超深大盾构矩形工作井施工工法》实现了“顺逆结合、立体交叉、上下同行、多线并进、找空补时”的整体效果,大大提高施工效率及施工质量,该工法已通过股份公司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企业级工法。
在工装设备方面,对2号工作井盾构机进行优化,从设计阶段的土压平衡盾构机,优化为TBM/土压平衡盾构机,为加快2号盾构段施工打下良好基础。在材料构件创新方面,对大盾构箱涵调平螺栓进行优化,在提高施工便捷度的同时,节约了施工成本。在盾构工装创新上,结合地质条件持续对设备选型、刀具配置进行优化,提高掘进效率,减小施工扰动,围绕大盾构,完成8个超危方案和16个专项方案的编制及审批,为施工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数字赋能,“钢铁巨兽”拥有“最强大脑”
创新工作室纵深推进信息化工作,以自动化技术为手段,以信息化监控为保障,着力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深江铁路。
他们不断拓展信息化在盾构施工方面的应用,目前深莞隧道(东段)1号盾构段下穿京港澳高速信息化系统已经接入1号工作井智慧管控中心,可实现视频监控、全景影像、参数监测、远程值守、远程诊断、预设风险源及风险源临近提醒、风险源管控措施预设等,同时还可以实现数据的收集分析,通过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指导施工,填补了原铁路信息化平台盾构施工管理的空白。
同时利用BIM技术开展风险建模管控、三维技术交底和施工管理,不断提升智能建造水平。目前已经完成对1号盾构段18处环境风险进行三维建模,在风险辨识、设计变更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对“领航号”盾构机场地狭小条件下吊装、2号工作井超深工作井施工等进行过程模拟,大大提高了施工过程的安全性。
5C管理,打造大盾构施工平标准
标准是质量的基石。创新工作室以“5C精细化管理”立标准、破难题。他们制定5C精细化管理标准,下发管理手册并分解为5C管理标准卡,实现管理要求的简单化、量化、流程化和视觉化。面对城市核心区临建标准高、场地狭小的客观现实,工作室根据现有场地配合BIM建模,在实施前合理规划驻地和现场临建设施,确保施工现场的高效利用和干净整洁。
工作室贯彻“以工装保工艺,以工艺保质量”的施工理念,充分论证工装设备的适应性和可靠性,落实工序样板引路、班组首件评估等制度,重视抓源头、夯基础、控环节、促落实,持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管理标准及实施方法,营造创建标准化工地的良好工作氛围,规范现场操作方法与质量检查方法,将标准化管理从理念转化为行为,从行为落实到现场,再从现场深入到工序,最终通过工序体现于工程实体,切实推动技术质量管理标准化。
创新沃土,长出“人才森林”
工作室不仅是技术孵化器,更是人才成长的摇篮。
项目上场以来,工作室组织各类业务培训、制度宣贯30余次,管理人员业务能力、创新意识得到提升;同时利用期权激励、项目经理管理基金等政策工具,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性,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作用,挖潜增效。同时依托“导师带徒”落实新入职职工业务和职业双导师制度,为青年职工成长成才创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工作氛围,也进一步激发他们争做学习型、知识型、创新型青年职工的热情,真正实现“传”出经验、“帮”出成效、“带”出人才,为项目和企业高质量发展储备人才力量。
工作室依托中国铁建大盾构专业创新工作室联盟,针对大盾构施工的难点和问题,充分发挥联盟各方的智慧和力量,携手攻坚克难,联合业主、设计、监理、施工单位搭建起集人才培养、技术交流、难点攻关、成果申报为一体的平台,依托联合党支部“六共机制”发挥各方成员的业务专长和技术优势,邀请专家团队进行技术指导,联合太原理工大学等院校组织开展创优创新建设和课题攻关,鼓励进行QC活动、五小成果、工法申报和成果转化,整体优化盾构技术管理工作,使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在全线铺开,实现生产攻关、提质增效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为深江铁路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撑。
从技术攻关到数字化建设,从标准化管理到人才培育,王海职工创新工作室诠释了“一线智慧”如何铸就“国之重器”。如今,这支团队继续朝着“智能盾构”迈进,推动“地下巨龙”高效穿行,全面推动深江铁路高质量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