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生态“新能源” 走进千家万户

作者:丁明明  时间:2025-04-18  【字体:

能源站内景(周祝彪 摄

仲春时节,成都市气温快速飙升至30摄氏度。相比室外炽热的环境,天府新区崇德路、嘉州路、同行路等居民区和写字楼等区域却凉爽无比。最令人惊讶的是,该地区制冷系统不用通电即可保持室内20摄氏度长期恒温,且无能源消耗、无噪声干扰、无环境污染,被誉为制冷“神器”,其中奥妙何在?

带着疑问,笔者来到小区制冷控制区,只见地下室内数排管道直通地下,物业管理人员通过管道温控系统即可制冷或加热空气,并泵送至千家万户。“秘诀就在于小区应用了最新的‘地源热泵’技术,利用地下土壤、地下水作为吸热与放热载体,通过480口地埋井,实现夏季、冬季热量调余互补。”中铁十二局四公司四川天府新区供能项目1号能源站负责人周祝彪介绍说。“地源热泵”系统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系统组成。

“简单来说,在太阳的辐射照耀下,地球成为太阳能的巨型‘贮存器’,在地壳浅层的水体和岩土体中贮存了大量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称为浅层地热能,简称地源。”该项目技术科长宋烨昊宇介绍说,冬季热泵机组从浅层水体或岩土体中吸收热量,向建筑物放热供暖;夏季热泵机组则从室内吸收热量并转移释放到地源中,实现建筑物制冷。

“地源热泵”建设和配套技术完全改变了以往电力牵引的能源供给模式,实现了天然热能的自然交换,成为企业近年来开拓市场、推进建筑升级改造的“拳头产品”。周祝彪介绍说,四川天府总部商务区西区集中供能项目包括能源站地下建设安装等工程,共设4座能源中心站工程、1项室外供能管网工程、1项取退水工程、1项地埋管工程,总建筑面积约380.9万平方米,总供能面积达360.9万平方米,通过科学实现热交换,实现了室内全年冷暖平衡。

从过去大拆大建到现在绿色能源供给,四公司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路径。为加快市场转型和产业升级,他们在做优做强铁路、公路、地铁等传统施工领域的基础上,紧跟当前城市发展节能降耗的发展趋势,大力开拓城市新兴市场领域,推动企业发展领域“以旧换新、以新促新”。 

立足企业在地下工程施工领域长期积累形成的专项施工能力、人才储备体系和技术装备优势,四公司大力开拓新能源开发市场,先后承揽了汉中西乡县抽水蓄能工程、河南禹州供热管网、四川天府集中供能等一批绿色低碳领域重点工程项目。“新能源开发不是简单的土建施工,而是集设计、建造、运维、智能化管理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四公司新兴市场开发负责人李贵超介绍说。

通过融入最新设计建造理念,大力推介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等铁建新能源方案,应用数字化融合、AI设计分析、智能建造应用等系统成果,四公司在新能源开发领域有效提升能源利用率,真正实现了“零碳排放”。据统计,仅四川天府集中供能项目2025年一季度就节约用电量超过6.6万千瓦时,彻底告别了该地区空调常年无休、夏季用电紧张的窘境。

在大力开展新能源开发过程中,他们还积极联合西南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专业技术研发共创,探索形成了城市新能源开发升级改造创新体系和配套人才体系,在成都、郑州、天津、广州等13个城市实现了滚动发展,累计承揽新能源项目20余项,成为企业新兴市场重要支撑市场板块之一。